百家姓黄姓汇纂
第一章-黄姓姓氏渊源
黄中姓,人丁兴旺,繁衍昌盛,在中华氏族的姓氏中,按人口多少排列,黄氏居第八位。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统计:全世界黄姓者的超过了五千万人。黄姓分布范围很广,遍及世界各地,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港、台地区,以及东南亚各国。
黄姓是以国名为姓的姓氏,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。黄姓的起源传说很多,有的说与黄色有关;有的说与「三皇」之一的皇帝有关,有的说与皇帝部落的动物图腾黄鸟有关。皇帝部落崇拜一种黄色小鸟,用黄鸟图像作为部落徽记,部落成员都姓黄。但史料记载的是以黄子国为姓的姓氏。舜帝时代,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,被舜帝赐姓赢氏。伯益的一支裔孙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,被周朝封为子爵,又称黄子国。春秋时期,南方的楚国称霸,黄国抗衡,楚成王将其灭掉。亡国后的黄国子孙,以国名为姓氏,就是黄氏。
黄姓来源的另一种说法是陆终的后代。 「元和纂姓」云:「黄姓,赢姓,陆终之后,受封于黄,为楚所灭,以国为氏。」宋人郑樵《通志》(氏族篇)也说:「黄姓,赢姓,陆终之后,受封于黄,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的黄国故城,在楚为国也,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。子孙以国为氏。陆终是颛顶的玄孙,伯顶的后代,属于以国为氏之类。」
黄国故城,位于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六公里的淮河南岸,小黄河两岸,现今尚在。曾出土的青铜器证明周代的黄国在今潢川,黄姓是以国为氏。关于黄姓的起源,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少昊金天氏日味,为水官,号玄冥师,生台骀,封千汾川;其后为沈,姒,蓐,黄四国,以国为姓。这一支黄人,是颛顶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,其所建立的黄国,于春秋早期为晋所灭。亡国的黄氏遗民,大部份被迫迁到楚国腹地。现在湖北省黄冈,黄陂,黄安,黄石,黄梅等地,均因黄国人迁此而得名。黄国贵族后代黄歇,被楚蘘王封为春申君,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。黄歇祖居潢川县,所以潢川城直到清代一直叫春申城。
第二章:黄姓迁徙发展
战国时期,江夏郡,今湖北武汉一带,一直是黄氏的发展、繁衍中心。汉代以后,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徒,南迁至湖南、江西、四川等地,北迁至河南固、南阳等地。黄氏任居福建,始于晋代。「闽书」云:「永嘉二年三零八年,中原板荡,衣冠入闽者八族,所谓林,黄,陈,郑,詹,丘,何,胡是也。」此后隋唐陆续有黄姓人氏迁入,子孙繁衍昌盛,成为闽南大族。唐宋时期,黄氏的郡望又有新的发展,主要有江夏,栎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,婺州东阳郡五姓之首为黄氏,泉州南安郡五大姓氏之盲为黄氏,处州缮云郡三大姓之首为黄氏。可见黄氏分布是相当广泛的。
另据「黄氏渊源」载,宋代有江夏人黄震,官至章阁左司马尚书,重修江夏族谱,呈奏皇帝,得「黄氏忠孝两全,江夏无比,历代替缨」之御批。宋代还有尚书左仆射黄潜善,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,以梅州居多,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。宋元之际,黄姓称盛于闽粤,至明末清初,开始移民台湾。现在台湾黄姓是大姓,人口近百万,在台湾一千多个姓氏中居第三位,与郑姓一道有「黄,郑排满街」之美誉。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,黄氏有些人融入壮,瑶,侗,水,布依等少数民族。居于广西、广东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的许多县鄕,其中以广西居多。
第三章:黄姓郡望堂号
郡望:黄姓的郡望主要有:江夏郡、会稽郡、零凌郡、巴东郡、洛阳郡、普安郡、东阳郡、南阳郡、西郡等。其中以江夏郡最为著称。江夏郡,汉高祖六年置,治所在安陆(今湖北云梦),相当于今湖北安陆、钟祥、潜江、沔阳、嘉鱼、蒲圻、崇阳以东及河南光山、新县以西、信阳以东、维河以南地区。这黄姓是东汉大臣黄香家族所在,堂号:“宽和堂”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。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,黄霸为政独尚宽和。宣帝时,他任延正(司法官),因事被关在监狱。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,终于平反昭雪。“江夏堂”后汉黄昏,小时死了母亲,他对父亲最孝,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,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。人夸他的孝:「天下无双,江夏黄童!
黄姓堂号还有“思敬”、“逸敦”、“敦陆”、“炽昌”等。“炽昌堂”以黄峭山公的八句诗末“炽昌”二字为名。